20250816-0817 方寸之身网上配资炒股网站,天地之心:追忆许倬云先生(1/2)
引言:
一次偶然的机会,我的老师推荐了一本书《从历史看管理》,让我知道了这位学者,许倬云先生,随后,便不自觉的开始阅读他的书籍。这本书,其实不好念,我是在疫情期间,生啃下来的,啃的过程中,确实发现,里面有些大意义和大想法。
前些天,许先生还是离开了我们,据说是在睡梦中离开的,能够在睡梦中离开,是一件让人感到幸福的事情。虽然我和许先生是弱连接的关系,但还是想写一些我了解的许先生,虽然并不深刻,但至少也是一份追忆。
许倬云(1930年9月2日-当地时间2025年8月3日),江苏无锡人,出生于福建厦门鼓浪屿。1948年底,随家到中国台湾,1970年,定居美国匹兹堡。历史学家、美国匹兹堡大学荣休讲座教授、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七届荣誉顾问、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。许倬云是华语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史学大家之一,精通上古史、经济史、文化史、考古学、社会学。学术代表作“古代中国三部曲”(《西周史》《中国古代社会史论》《汉代农业》),数十年来已经成为研究古代中国的典范之作。另有“中国文化三部曲”(《万古江河》《说中国》《中国文化的精神》)等大众史学著作数十种流行于世,海内外行销百万册。
展开剩余78%一位史学家的宇宙观
许倬云先生曾说:“我虽方寸之身,却有天地之心。”这句话浓缩了他一生的精神追求,身体虽受限制,心灵却可遨游古今。他幼年因先天残疾行动不便,却因此更早地学会了用思想丈量世界。他的学问贯通中西,视野跨越千年,既有史学家的严谨,又有哲人的悲悯。他的生命,恰如他笔下的中国历史,充满苦难,却始终坚韧;历经沧桑,却仍怀赤子之心。
然而,这位以“天下”为研究对象的学者,晚年却常流露出“但悲不见九州同”的忧思。他见证过战乱、漂泊、文化断裂,也目睹了全球化时代的精神迷失。他的学问不仅是考据与叙述,更是一种文明的诊断与疗救。那么,许倬云的精神世界究竟如何?他的“天地之心”如何容纳历史风云?他的“九州之悲”又指向怎样的未来?
一、方寸之身:命运的局限与超越
许倬云1930年生于无锡,幼时因肌肉发育不全,行动不便。在那个医疗条件有限的年代,这样的身体注定要承受诸多艰难。然而,正是这种“方寸之身”的限制,反而让他的精神世界更加广阔。他曾回忆:“我不能跑跳,便只能读书;不能远行,便只能思考。”
他的学术生涯始于台湾大学,师从傅斯年、李济等史学大家。身体的不便并未阻碍他的求学之路,反而让他更专注于思想的深耕。他的研究不拘泥于传统史学框架,而是融汇考古学、社会学、人类学,形成独特的“大历史”视野。他的代表作《万古江河》,以江河为喻,讲述中华文明如何从涓涓细流汇聚成浩瀚长河,最终奔涌入海。这种宏大的叙事,恰恰来自一个身体受限者的精神超越。
(1)残疾与治学:困境如何塑造思想
许倬云的学术风格,某种程度上正是他生命体验的投射。他研究中国社会结构时,特别关注边缘群体,农民、工匠、商贾,而不仅仅是帝王将相。他说:“历史不仅是英雄的故事,更是无数普通人的生存与挣扎。”这种视角,或许正源于他自己作为“边缘者”的体验。他的文章极少流露自怜,反而充满对世界的深刻洞察。在《说中国》一书中,他写道:“中国文化的韧性,在于它总能从破碎中重生。”这句话,未尝不是他个人的写照。
(2)跨学科的视野:打破学术的“牢笼”
许倬云的研究从不囿于单一领域。他早年受傅斯年影响,注重史料考据;后来赴美深造,又吸收社会科学方法,使他的史学兼具实证与理论的双重维度。他研究西周社会时,引入人类学的“血缘组织”概念;讨论明清经济时,又借鉴社会学的“网络分析”。这种跨学科思维,使他的历史叙述既有细节的鲜活,又有结构的清晰。他曾说:“学问的终极目的,是理解人。”这句话揭示了他的学术信念,历史不仅是过去的记录,更是理解人性与文明的途径。
二、天地之心:历史学家的精神疆域
“天地之心”是许倬云学术精神的写照。他研究历史,不是简单地还原过去,而是试图在时间的长河中寻找文明的脉络。他的学问既有冷静的分析,又有深沉的情感。
(1)《万古江河》:中国文明的整体叙事
在《万古江河》中,许倬云将中国历史比作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河,从远古的涓涓细流,到汉唐的浩荡洪波,再到近代的激荡奔涌。他特别强调中国文化的包容性,无论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,还是佛教、伊斯兰教的传入,中华文明总能吸收、转化,而非简单排斥。这种“江河”的比喻,体现了他对历史的动态理解。文明不是静态的,而是流动的、变化的、不断融合的。他在书中写道:“中国的伟大,不在于它从未被征服,而在于它总能将征服者变成自己的一部分。”
(2)忧患意识:知识分子的责任
许倬云虽长期旅居美国,却始终心系中华。他的著作常流露出对现代社会的忧虑,科技发展是否让人更幸福?全球化是否导致文化同质化?民主制度是否真能解决人类困境?在《现代文明的批判》中,他提醒人们:“现代人拥有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条件,却可能失去了精神的坐标。”这种忧虑,使他的学问不仅是学术研究,更是一种文明反思。
#许倬云 #历史学家 #思想突围 #众晟悦纳
发布于:北京市加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