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事儿要是放在一年前股票在线配资,打死你你都不会信。
美国政坛头号对华鹰派,那个把“反华”刻在脑门上的美国国务卿鲁比奥,居然亲口宣告,中美关系进入了“战略稳定期”。
这话从他嘴里说出来,那可是真的离奇。
斯德哥尔摩那间谈判室的门刚关上,中美双方刚续上了90天的关税休战,紧接着,鲁比奥就对着全世界媒体,抛出了这个论调,全世界的记者估计都懵了,这还是我们认识的那个鲁比奥吗?
要知道,他的整个职业生涯,就是靠着骂中国上位的,从佛罗里达一个地方议员,一路吼进了联邦参议院,他的每一次演讲不带上几句最狠的遏制言论那都不是他,而特朗普选他当国务卿,看上的正是他这股子狠劲。
可偏偏就是这个最铁杆的猎手,在上任仅仅六个月后,开始谈起了边界和规则,难道说他真的良心发现了?
让一个天天喊打喊杀的政客收声,靠讲道理是没用的。
能让他闭嘴的,只有两样东西:国内选民的账单,和打不赢的仗。
在鲁比奥琢磨他那套“稳定”说辞的时候,白宫的桌上正堆满了让他头疼的经济报告,上面的数字,每一个都像一记耳光。
美国的通货膨胀,根本没刹住车,劳工统计局的数据翻译过来就是一句话:每个美国家庭,一年要多掏2800美元才能维持原来的生活。
虽然说这笔钱对华尔街的大佬不算什么,但对铁锈带的工薪阶层,足以决定他们下一张选票投给谁。
更要命的,美国悬在头顶的那把关税大刀,原本双方的休战协议,到8月12号就到期了,如果谈崩了,美国对中国商品的综合关税,会从30%一口气飙到54%,那多出来的24%,其实是特朗普政府早就准备好的“对等报复”。
白宫的经济顾问们算盘都快打烂了,结论只有一个:这54%的关税下去,打趴下的绝不只是中国,而是整个全球供应链。
而第一个遭殃的就是美国自己的老百姓和公司,所有商店货架上的东西,从手机到袜子,价格都得再飞上天,那可就不是一年2800美元能打住的了。
直到鲁比奥当上国务卿,他才真正看清了美国的实力边界在哪,他上任没多久,就在一次内部会议上,第一次松口承认“中国将继续富强”,这话要是别人说的,顶多算句废话,但从鲁比奥嘴里出来,那可就不是一个味了。
后来在国会听证会上,他被议员们逼问,干脆把话挑明了:“我们得承认,美国对中国政策的影响力,很小”,他甚至说“中国的崛起有它自己的逻辑,某种程度上是挡不住的”。
这已经不是外交辞令了,这是被现实狠狠抽了几巴掌之后,不得不说的心里话,他当然憋屈,毕竟当下的华盛顿把全部精力都砸在印太,围堵中国,结果一回头,发现自己的“后院”拉美,早就被中国用经济渗透得差不多了。
这时他这才明白,想靠几艘航母和政治口号,就困住一个已经跟全世界血脉相连的经济体,纯属做梦。
更何况,全球化这张大网,把所有人都捆成了“人质”,谁也别想轻易跑掉,看看美国的铁杆盟友韩国,那日子过得叫一个拧巴。
韩国最牛的半导体产业,48%的命根子设备得从美国买,可造出来的芯片,只有39.2%得卖给中国才能活下去。
新能源车就更别提了,韩国的电池厂,什么正极负极材料,都得从中国进口,这意味着中美要是真撕破脸干到底,韩国的经济命脉会同时被两只大手掐住,一边断了技术,一边断了市场和原料。
韩国的今天,就是无数夹在中间的国家的明天,这个现实警告了华盛顿所有人:想跟中国彻底“脱钩”,等于先把自己命脉给斩断。
眼看外部的压力已经大到快爆炸了,但要把这种压力变成政策,还需要一个脸皮够厚、手腕够硬的执行人。
放眼整个华盛顿,国务卿鲁比奥简直是完美人选,他这辈子的政治履历,就是为这种180度大转弯准备的,翻开他的履历,你会发现他这人最大的特点就是“识时务”。
2000年,他跟着小布什混,是标准的共和党建制派,2010年他闻到了“茶党”运动的火药味,立马把自己打扮成反精英的民粹斗士,靠着这股风进了参议院。
没过几年,他又跟民主党人手拉手搞移民改革,一副“两党合作”的务实派头,等到2015年想选总统了,又跟特朗普骂得狗血淋头,最后特朗普一上台,他摇身一变,又成了最铁的忠臣。
这种反复横跳,别人骂他没原则,但在政治老手看来,这恰恰是最高明的生存之道,他的核心目标从来不是什么主义,而是权力本身,正是这种人执行政策转向时才没有任何心理包袱。
更关键的是,特朗普给他的权力太大了。
鲁比奥可不光是国务卿,还身兼代理国家安全事务助理、国际开发署代理署长,连国家档案局都归他管,这种权力集于一身的配置,上一次出现还是在尼克松时代的基辛格身上。
这意味着他想推行什么政策,可以完全绕开国务院那帮老官僚,也能压住五角大楼或者商务部那些只知道喊打喊杀的鹰派,他能用“总统的意思”这张王牌,把所有杂音都压下去。
最绝的一点是,他那个根深蒂固的鹰派身份,反而成了他推动对华缓和的最好掩护,这道理就跟当年“只有尼克松才能访问中国”一样。
要是换个温和派的国务卿,敢说“战略稳定”,第二天就会被骂成“投降派”、“卖国贼”,但这话从鲁比奥嘴里说出来,味道就全变了。
大家会觉得,连最狠的鹰派都觉得该缓和了,那说明局势确实到了不得不缓的地步,这不是软弱,这是最懂中国的强硬派,做出的最艰难、也最理性的选择。
所以鲁比奥嘴里的“战略稳定期”到底是个什么东西?千万别以为这是要和平了,更不是要合作了。
复旦大学有个叫黄仁伟的教授,他几年前提的“30年战略相持”理论,现在看简直是神预言,他的观点就是,中美两国的实力已经到了一个不相上下的均衡状态,接下来的几十年,就是一边打一边谈,又斗争又合作的拧巴状态。
而鲁比奥的这番话,基本等于给这个理论盖了个官方的章,他承认中美矛盾是长期的,解决不了,但他又强调,两国都得“负责任”,不能玩的太大。
看看斯德哥尔摩那份协议的细节,就更能明白“相持”的真正意思,双方已经加上的那10%基础关税,一分没减,继续收,这说明底子里的对抗还在,谁也没想让步。
还有美国原计划要加的那24%的“王炸”关税,继续冻结,这说明双方都怕把桌子掀了,大家都没得玩,这是给局势上的“安全阀”。
值得注意的是,协议里还有个不对等的地方:美国保留了单方面收的20%“芬太尼税”,中国没跟,这说明在大面上求稳的同时,在一些具体问题上,该下黑手还是下黑手,精准打击一点没停。
这一切都说明,“战略稳定”根本不是和解,而是一种被小心翼翼管理着的“高强度竞争”。
双方的目标,已经从不切实际的“干掉对方”,变成了更现实的“管好分歧,别打起来”。
这背后是“两超多强”的世界新格局,美国和中国,就是那两个块头最大的“超”,你们俩要是不稳定,全世界都得跟着倒霉,大家都得学着适应一个新现实:除了硬着头皮一起活下去,没别的路可走。
结语
现在在看看文章开头那个问题就有答案了。
鲁比奥之所以会这么做,因为他花了六个月时间终于看明白,眼下的中国已经不是过去的中国了,不是动动手就能让屈服的中国了。
就算美国再猛冲猛打,不但占不到便宜,还可能把自己撞得筋断骨折,所以鲁比奥换了个更聪明的活法。
这90天的休战,以及未来可能持续很多年的“战略稳定期”,注定会是一个充满试探、摩擦和局部交易的“武装共存”时代,它标志着美国对华政策,终于放弃了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,彻底回归到了实力说了算的现实。
如今大国竞争的规则,已经变了,最后能赢的,不再是嗓门最大、姿态最狠的那个,而是那个能最清醒地认识现实,并且用最强的耐心和韧性,在这场漫长的相持中耗到最后的玩家。
信息来源
股票在线配资
加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